作為華南地區醫藥市場的中心城市,廣州的中醫藥事業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特別是今年以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廣州乃至整個廣東省都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今年1月份,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廣州、深圳、佛山等市為龍頭,把廣東建設成為中醫藥強省。為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精神,全面振興和發展中醫藥事業,10月12日,廣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建設中醫藥強市會議,出臺了建設中醫藥強市五年規劃,宣告廣州市中醫藥強市建設項目正式啟動。
與此同時,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又傳出喜訊,廣州已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認定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到"十一五"期末,廣州的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將達到1000億元,成為繼電子信息、汽車、石化三大產業之后的第四大支柱產業。這給廣州的生物醫藥特別是中藥產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現狀:中藥大省實力雄厚
廣州的中藥產業歷史悠久,中成藥生產自隋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一批優勢中藥企業群體初步形成。迄今為止,廣州市有中成藥生產企業40多家,均通過了國家的GMP認證。中一藥業、白云山和黃中藥、王老吉、星群藥業、奇星藥業、陳李濟、潘高壽、敬修堂等均是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成藥企業。其中,陳李濟、潘高壽、敬修堂、王老吉4家為中華醫藥老字號企業。廣州的龍頭醫藥企業廣藥集團是中國第二大醫藥企業集團,其2005年的中藥銷售額達33億元,占廣東省中藥制造業銷售額的36.97%。廣州中成藥的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利潤等各項技術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擁有消渴丸、復方丹參片、華佗再造丸、夏桑菊、板藍根顆粒、抗病毒口服液、咳特靈、王老吉涼茶、蛇膽川貝系列、清開靈系列等9個年銷售額超億元的中藥產品。
近年來,廣州的中藥研發體系不斷完善,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基本形成了適應現代中藥研究開發規范要求的研發體系,組建了多個國家級研究基地和省級重點研究室。例如,依托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成了"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中藥GCP中心"、"國家中藥GLP重點實驗室";依托廣藥集團建成了"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新藥臨床前安全評價實驗室";依托中山大學建成了"廣州現代中藥質量研究開發中心"、"藥物藥理藥效評價實驗室"等,形成了包括中藥新產品研發、安全性評價、質量標準研究、臨床研究、產業化開發在內的中藥研究開發體系。
規劃: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廣州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寧在建設中醫藥強市會議上指出,廣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全面開展建設中醫藥強市工作,既是深入貫徹黨的中醫藥工作的方針政策,認真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定》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充分發揮廣州市中醫藥優勢,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提高市民醫療保障水平,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舉措。
在建設中醫藥強市的五年規劃中,廣州市中藥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加強中藥新劑型的研究,重點扶持建設15~30個地道中藥材GAP產業基地;加快中藥飲片顆粒和精制飲片的研發和市場開發;到2010年,企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額的5%以上,開發出30~50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中藥,單個企業單個品種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中藥3個、超5億元的5個、超1億元的10個,產品市場占有率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在中藥通過國際認證正式進入國際藥品市場方面實現零的突破;培育4家大型醫藥企業集團,到2010年,爭取培育中藥工業年銷售額超100億元的企業1家,超20億元的企業3家,超10億元的企業5家;營造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并實現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倉儲、統一質量、統一配送的零售連鎖"名店工程";建造年銷售50億元以上,實現自動存儲、自動揀選和功能齊全的計算機倉儲管理的現代化中藥物流中心,形成輻射中南的大市場網絡。
據悉,廣州市政府將發揮廣藥集團的綜合優勢,帶動廣州中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形成廣州中藥生產的核心基地和中藥企業梯隊;培育科學城、白云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等園區成為廣州市的中藥產業基地。
未來5年,廣州市將在以下四個領域重點發展中藥產業。一是建設國家級中藥現代化技術創新平臺:支持在建的國家級相關研發平臺建設,使其硬件和軟件系統適應中藥創新的需要;篩選一批已通過國家驗收的中藥現代化技術創新平臺,力爭在2~3年內通過國家認證。二是研究開發一批現代中藥:選擇一批對重大疾病有確切療效、使用安全、質量可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現代中藥集中力量進行研發,如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等的中藥;篩選一批對重大疾病和疑難病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市場潛力大的名優中成藥品種進行現代化二次開發;扶持1~2個中藥品種開展國際化的研究開發,爭取進入一些發達國家的藥品注冊程序。三是推進中藥制造技術現代化:建設廣州藥業中藥前處理提取中心,實現對中藥材進行集中處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技術水平和運作效率;組織實施5~10項中藥提取分離純化的高新技術、新輔料和新制劑以及計算機在線檢測和系統集成技術、現代中藥提取分離技術裝備等產業化項目,提升中藥生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是開展特產中藥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以廣州中成藥企業的中藥品種為依托,充分利用廣東的中藥資源特色和傳統優勢,開展嶺南瀕危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推進嶺南特產中藥材的規范化生產與產業化開發。
亮點:主抓創新提升技術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創新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醫藥產業發展的瓶頸。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廣州市政府提出,在中醫藥強市建設過程中實施科技提升工程。一要創建中醫藥應用的研發平臺,對名中醫驗方、民間驗方、偏方和臨床療效顯著的方劑進行開發應用;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制訂知識產權戰略,培養從事中藥國際經貿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高級人才,保護專利技術、產品、商標和商業秘密。二要積極推廣中藥生產的關鍵技術,促進超臨界萃取、大孔樹脂吸附純化、膜分離和濃縮、噴霧和冷凍干燥等新技術、新裝備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逐步實現生產過程的現代化。三要將惡性腫瘤、病毒性肝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及常見病、亞健康等納入重點研究領域,組織聯合科技攻關,研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療效確切、質量穩定、劑型先進的傳統中藥、現代中藥、天然植物藥和保健食品,打造廣藥的"大品種"品牌。
未來5年,廣州市將構建中藥產業技術創新十大平臺:一是建立傳統中藥、現代中藥、天然植物藥、保健食品的新產品研究開發平臺;二是建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和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研究平臺;三是建立藥品臨床前安全性評價平臺;四是建立中藥活性物質篩選平臺;五是建立中藥質量控制平臺;六是建立中藥工程技術平臺;七是建立中藥臨床評價平臺;八是建立標準實驗動物的支撐技術平臺;九是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平臺;十是建立為中藥研究、生產、開發、質量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的公共信息平臺。
保障:政策扶持文化先行
張廣寧指出,為了保證中醫藥強市建設規劃順利實施,廣州市政府將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價格主管部門要制訂扶持鼓勵企業生產經營優質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產品的價格政策,對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進行工藝技術改造及企業開展中藥共性、關鍵生產技術研究所需進口設備按有關規定給予稅收優惠。相關部門應研究出臺醫院招標過程中對名特優中藥產品的傾斜政策,對名特優中藥產品在醫院招標的綜合評分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加分。各地對發展中藥種植應給予各項農業優惠政策支持,鼓勵中藥工商企業參與中藥材基地建設,發展訂單農業,保證中藥材質量。
廣州的嶺南中醫藥文化積淀十分深厚。為此,"十一五"期間,廣州將以建設好荔灣區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為契機,推動中醫藥文化向一、二、三產業滲透,塑造嶺南中醫藥的良好形象,發展中醫藥文化旅游服務,延伸中醫藥產業鏈。具體來說,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公眾傳播活動,在廣州大學城建設一個集中醫藥歷史博覽、成果展示和科技交流于一體的大型中醫藥博物館;籌建白云山和黃神農草堂現代中藥博物館,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向公眾傳播中醫藥文化,增強廣大群眾的中醫藥保健意識,為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把廣州建設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預防、保健、治療、康復、飲食為一體的中醫藥文化名城。
擴大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一直是我國中醫藥事業奮斗的一個重要方向,廣州市提出,要利用廣州的地域優勢,促進鼓勵廣州市中醫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要加強中藥產業的國際化合作,吸引國內外中藥企業落戶廣州,吸引國內外高校、研究院所、海外智力資源設立中藥研究機構;加強與國際植物藥研究機構、生產企業的合作,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強中藥的出口;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注冊和國際認證,提高中藥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力爭3年初見成效,5年大見成效。"廣州市委、市政府對中醫藥強市建設滿懷信心和期待。
業界反響
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管理辦公室主任陳桂基:
廣州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建于上世紀70年代末,是國家批準開辦的全國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是華南地區較大的藥材集散地和境外藥材貿易的轉口地,也是宣傳我國改革開放、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的陣地,很多港澳臺胞都喜歡到這里購買藥材。廣州提出建設中醫藥強市、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將為清平中藥材市場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受歷史條件的制約,目前的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尚屬批發集市性質,未能達到信息化、規范化的水平,而且市場的規模不夠大。我們希望能夠將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改造成為全國中藥產業的交易和物流中心,成為聯絡港澳、海內外的窗口。到時候,中藥材檢驗與鑒定中心、電子商務與信息查詢中心、物流中心將全面運作,全方位的進出口業務將全面啟動,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將成為規范化、法制化、現代化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并成為廣州市一個集商貿、旅游、休閑、購物于一體的新景點。
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廣宏:
廣東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了"建設中醫藥強省"和"文化大省"的號召。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現代中藥先鋒企業,長期以來積極推進中藥的現代化、國際化、科普化、大眾化"四化"建設。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的知識,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積極參與建設神農草堂現代中藥博物館,這也是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的重點項目之一。
"神農草堂"集知識和趣味于一體,疏理展示了中醫藥5000年的燦爛文化:從最早的《河圖洛書》、到后來的《黃帝內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一直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天士的《溫熱論》;現場種植來自全國的、特別是具有嶺南特色的藥用植物,包括廣東一些名廠、名藥、名品的原產植物,用實景激發人們對中醫藥的濃厚興趣;另外,還包括傳統中醫藥應用知識的科普和文化的系統介紹。博物館位于白云山南麓的白云山和黃廠區,最終建成面積將達2萬平方米。為兼顧植物種植和工藝展現,增加趣味性,展館為開放式結構,采用雕塑、浮雕、植物標本、畫廊、展墻和多媒體等多種表現手法。
"神農草堂"雖然由企業發起和建設,但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公益項目。今年5月,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等領導,主持了該項目的啟動儀式。雷于藍副省長希望,能將此打造成建設"文化大省"和"中醫藥強省"的樣板;將來亦可作為向海內外人士展示中醫藥文化、特別是嶺南中醫藥文化的窗口。作為白云山和黃主要大股東的李嘉誠先生對此也極為肯定和支持。他日前特地表示:"為弘揚中醫藥文化而新建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誠具創意",希望"能將中藥治療及養生理念推廣,讓更多群眾受惠"。